2025年10月01日
微信

悦读书 | 容不下两个并肩灵魂的“窄门”——读纪德《窄门》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10月01日 09:45 |
播放

耶稣说:“你们要进窄门。因为引到灭亡,那门是宽的,路是大的,进去的人也多。”我们都知道人要走窄门。这里的窄门就是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,而不是放纵自己。因为放纵自己的宽门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但是并不是都有益处。因此我们要选择做什么都有益处的窄门。

然而,什么是窄门,多窄才是窄?我们一直不知道,也无从把握,只能见仁见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窄门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窄门,那么窄门就不能成为标准,成为外在的行为准则。我们的父辈,总是告诉我们生活要节约,然而怎样才是节约呢?他们一年到头不买衣服,破了就缝缝补补,在他们眼里衣服的功能就是遮羞保暖,任何追求外在奢华的行为,都是浪费。然而在我们这一代呢,衣服年年买,不同颜色、款式、材料等,成为我们选择的标准。在我们眼里,衣服不仅仅是遮羞保暖,它还要承载我们对美的追求。那么与父辈相比,我们的生活就是宽门吗?他们就是窄门吗?

窄门究竟是外在的普遍准则,还是个体的自我约束呢?如果是普遍的准则,那么这个准则却不断变化,甚至消失,又在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时代重建新的。如果是个体的准则,那么窄门还有什么意义呢?我们就不能用对我有效的准则来约束别人,加在别人身上。

窄门的这种不确定性,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高喊窄门,却仍然不进窄门。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窄门在哪里。就像今天的年轻人,他们不结婚、不恋爱、不买房不买车,甚至工作都不会拼搏,不愿加班,不愿上进。他们躺平、摆烂,他们这种被社会称为“颓废”的生活,是宽门还是窄门呢?

窄门究竟是评价他人,还是约束自己,这值得我们思考。

杰罗姆和阿丽莎是青梅竹马,从小就爱慕彼此,他们的爱情也被长辈们看好,都认为他们的结合将是幸福的一对,不论是对他们自己,还是对双方家庭都能增添幸福。然而,这段被大家都看好的感情,却因为窄门的观念,而成为一段令人压抑的故事。在阿丽莎和杰罗姆的往后余生中,都将生活在爱而不得的状态中。这是一种光明与黑暗交织,希望与绝望相伴的灰暗,让人读来倍觉神经收紧,压抑异常。

阿丽莎的母亲与人私通,背叛了自己的家庭,甚至当着孩子的面,和情人约会并做出不得体的行为,乃至于后来将家庭抛弃,直接与情人私奔而去。这对于笃信基督教,用窄门约束自己的家庭来说,可谓是邪恶至极。母亲这种对婚姻和家庭的背叛,乃至下地狱的罪恶,让阿丽莎心生芥蒂。母亲给她带来的伤害,不仅是情感和身体的,在婚姻和家庭上来说,也是刻骨铭心的。在她看来,婚姻和家庭,乃至于爱情和两人的身体接触都是罪恶的温床,都是宽门,而应该避而远之。

但是,她爱着杰罗姆,深爱着杰罗姆。她又害怕和他的婚姻会给她带来罪恶,成为宽门。因此,她一方面爱着,同时又压抑着。

杰罗姆深爱着阿丽莎,他的心里只有阿丽莎。不论走到哪里,他都会写信,一封接着一封,但是却极少收到回复。他只要回来,就会去看阿丽莎。但是阿丽莎对他的冷漠,对他的远离和拒绝,又令他痛苦不已。

阿丽莎爱杰罗姆的一生,却又是躲着他的一生。最终阿丽莎在一个偏僻的疗养院中,因为疾病孤独地去世。在她看来,她的爱情和人生走在窄门中,或许她不关心自己的人生道路,而是认为自己让深爱的杰罗姆人生走在窄门中。她没有让杰罗姆进入婚姻,没让杰罗姆与她有身体的接触,甚至她逃避着杰罗姆与她之间的爱情。她觉得这就是她为杰罗姆预备的窄门,也是拯救之门。

但是她的一生是痛苦的,这不仅有来自母亲的伤害,还有因为“窄门”的缘故,而对自己情感的压抑。她的压抑,让深爱她的杰罗姆也沉浸在痛苦中。窄门,究竟是什么样的,我们该怎样定义它?读这本书的时候,我陷入深深的疑惑。

阿丽莎在给杰罗姆的信中说到,“真实!啊!上帝让我们警惕祂的真实性!我们生来是为了另一种幸福……”(132页)她让杰罗姆警惕的真实,是俗世幸福的真实,因为这些在窄门面前都要被过滤掉,因为它们不真实,真实的只有窄门之后的上帝,只有上帝才是真实的幸福。

然而,不论是阿丽莎还是杰罗姆,不论是走在窄门中,还是为了对方的窄门,他们都是不幸的。窄门与俗世的幸福是矛盾还是包容呢?甚或说俗世的幸福和窄门是否有必要放在对立的天平上呢?

今天是个迅速变迁的社会,今天的生活准则也许放到明天就不适用了,那么窄门又在哪里呢?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?或者更具体说,窄门又是什么呢?它难道真的容不下两个并肩的灵魂吗?

《窄门》:安德烈·纪德,罗文钰 译,浙江人民出版社
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